弘扬传统文化 ,破除迷信宿命

倡导科学起名 ,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取名网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的探源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日 14:01:09作者:取名网

一、中国人的姓氏探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古代姓氏传说产生于远古五帝时期。从盘古氏开天地,历三皇、五龙氏,到伏羲氏定姓、氏,再经炎黄、尧舜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氏族往往以天象星座、动植物作为其图腾的内容,在与周边的其他氏族的交往中以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这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从时间上,姓的产生远远早于文字,有了文字以后,根据图腾徽记的图形产生了有文字意义上的姓。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郑樵《通志·氏族略》)。

顾炎武总结的“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取胜》)

历来都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转变。最早的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传说中和文献上出现的这类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二十二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十三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期中,最重要的氏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以记事。

之后进入了伏羲氏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郝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氏、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范文澜《中国通史》,1978年)。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的氏是中皇氏,中皇氏的首领为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有熊氏是黄帝所在的部落和国的称呼,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有姓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亦作箴)、任、荀、僖、姞、儇、依。这十二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部落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这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黄帝与西陵氏女生子玄嚣,号青阳氏,亦名少昊,少昊氏族东迁,成为东夷族的首领,改称金天氏,其后为嬴姓、偃姓;黄帝与西陵氏女生次子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颛顼,为高阳氏,其后为芈姓、己姓、董姓,妘姓、曹姓等;黄帝之曾孙帝喾为高辛氏,其后为子姓,帝喾之子尧为陶唐氏,其后为祁姓;黄帝之裔舜为有虞氏,其后为妫姓、姚姓;颛顼之孙禹为夏后氏,其后为姒姓。所以,氏在周朝之前是部落名、国名的一种表示,与周朝的氏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据文献统计,先秦时期总共出现过30多个姓,加上考古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上所见的姓,总数也没有超过50个,而氏的数目却远远超过了此数。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成为夏朝的诸侯。比如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后的己姓,在夏朝分生出昆吾氏、苏氏、顾氏、温氏等氏族,并成为夏朝的诸侯国。夏朝时已经出现了分封制,禹为姒姓,其后分封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等诸侯国(司马迁《史记》)。商朝基本上继承了夏朝的制度。

作为血缘关系的姓和氏之间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西周初期,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丘明《左传》)。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西周“裂土分封”同姓、异姓诸侯国1 300余,天子尊为大宗,诸侯称为小宗。西周的宗法制规定: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位和爵位,一姓之祖由嫡长子来祭祀和继承,虽经百代而不变其姓,此即所谓大宗;国君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统称为庶子,也称别子,史称公子,他们不能继承君位,凡获得分封的另立一家,获得新氏,往往以封邑为氏,称为小宗。别子的嫡长子继承新氏族,为新氏族的大宗,而其他儿子须再立新的支氏族,往往封于乡、亭,以乡、亭为新支氏族。没有土地可以分封的儿子,或以先祖的号、谥、爵、官、名、字、居、事、职、次等为新氏族;五代以后降为庶民,无氏可立;国亡后的国君嫡系一族往往以国名为氏,或以所继承的姓为氏。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大权有大氏,小权有小氏。春秋战国时产生了无数个氏,也衰亡了无数个氏,而姓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30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我们平时提到的姓氏几乎都出自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氏,与夏商以前的氏是有区别的。

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姓、氏才混合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不再给予严格的区分(马雍,1985年)。促使姓、氏合一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所实施的“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裂土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既没有国、邑、乡、亭、里五等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皇亲国戚、功勋武将也没有自己的封土。宗法分封制度的灭亡,使原先代表贵贱的“氏”与区别婚姻的“姓”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氏与姓都只剩下标记血缘系统符号的作用。有关中国姓氏有史可查的既系统又可靠的记载,主要为秦汉以后的文献。正是在秦汉时期,才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传递的基础。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汉族姓氏大约3000余个,但大约87%的汉族集中在100个大姓上,其中97个大姓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氏,仅有任、姜、姚三姓出自炎黄时代的古姓(袁义达,1996年)。有一点可以肯定,姓虽然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但中国5000年姓和氏的传说和有限的文献记载表明。炎黄以来的姓和氏基本上都为父系传递下来的,这是中国汉族姓氏的遗传学的真谛。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编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姓。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9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李、王、张三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以国为姓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姓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姓氏。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姓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姓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姓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姓氏。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罗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为朱姓;南朝隆武帝也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第评品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改姓多为避仇、避难或避讳时,改称它姓。如东汉时有个聂台,和人结下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为张姓,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后人张辽,是三国时名将。

此外,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宋代郑樵在其所著《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四个大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字、五字以至七、八字的也还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后,经辽、金、西夏、元、清几代,中华各民族之间接触日益频繁,奠定现代民族融合的基础。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姓氏,随着历史的进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已简化、汉化,只有一小部分仍保留着复姓的原貌,如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总体说来,历史上的中国人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姓候、帅、司马等;有的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有的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有的人则以自然界的物为姓。日本人有很多姓也是从中国引进的。现在,中国人的姓氏还出现了江河湖海、春夏秋冬、花鸟鱼虫、东南西北、大小多少等词类,甚至有外国人的称谓。中国人的姓不仅是个代号,它既与时代紧密联系,又具有历史的含意。

二、名、字、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它们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特征

名:人的代表符号,称呼。

字:也称表字,它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按照我国古代礼仪,男子20岁时要结发加冠取“字”,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婚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贫民百姓则有名无字。古人的字与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之说。

号: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往往有艺术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雅号”。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专号──庙号,称为某祖,某宗。

笔名:清末以来,有些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不愿用真名,就给自己取个笔名。

三、中国人的姓氏文化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中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隐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人的姓氏图腾

在十分原始的远古时代,人们还处在蒙昧状态中,对许多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狼、虫、虎、豹,既不能认识和解释,又无从掌握和控制,于是就想像着存在某种能够主宰万物的偶像,并把自己的希求、期望寄托在了它的身上。这种偶像,根据群体生活环境的不同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某种动、植物,如熊、虎、鹰、鹿或巨树、瑞草;也可以是某类自然现象,如雷鸣、闪电、云霓、风雨、火焰或日月星辰。不同的群体、部落,认为某种东西和自己有着特殊的、甚至是神秘的关系,这种东西特别偏袒自己,佑护自己,能够为自己消灾降福,于是就把它奉为神灵,甚至祖先,以它的形象作为自己族群的标志或象征。这就是所谓的“图腾膜拜”。

中国人的姓氏图腾。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前面已作述说。那时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规定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了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族既有自己的氏名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近的胞族名称(旧氏)和部落名称(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名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关系。如《左传》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为另一个脑族), 而八个氏又都属于高辛氏。

图腾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图腾表现的一般是氏族崇拜的有生我养我的功能对他们的氏族有养育之恩的自然物类,因而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图腾徽铭,是一个氏族或部族、国族、国家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族史丰碑、民俗心态等综合的形象表现,是一定的族属群体意识、祖先信息联合构成的历史文化心理场的传递形式,同时又是一种象征艺术。

姓氏图腾的主要分为自然物类图腾、社会功德图腾、以封地、居地命名的图腾和以官职命名的图。

(1)自然物类图腾就是以自然物的本来样子作为徽识的图腾。例如熊、冯、黄、朱、龙、万等姓图腾。

(2)社会功德图腾是以他们祖先的文明创造、社会分工命名的图腾。例如李、黎、常、江、宋、田、罗、陈、钟、彭等姓。

(3)以封地、居地命名的图腾叫发祥地图腾。例如郭姓。

(4)以官职命名的图腾叫官职图腾。例如欧阳、史等姓。

图腾本身是一种严格的族文化,后世就演变为姓氏文化,所以图腾文化和姓氏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缘、地域缘综合的传统文化形态,是民族生存的纽带,奠定了中国人敬天法族、落叶归根、寻根问祖、祖国的观念,由于图腾文化、姓氏文化所奠定的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底蕴,所以研究姓氏文化、图腾文化势必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源头,共同的民族源头。下面是部分姓氏图腾: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

  • 姓氏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承…姓氏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承…
    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
  • 谈谈中国姓氏文化谈谈中国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
  • 姓氏文化的探源姓氏文化的探源
    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姓氏文化描述
微信:chenkedkk
15727980106